警事风云>奇幻玄幻>东汉末年枭雄志 > 六百五十三 诸葛亮决定要做一个接地气的诸葛亮
    然后他情不自禁的向诸葛亮所在的方向望了一眼。

    做出同样动作的还有孟建和石韬。

    这完全就是原题,鸡兔同笼的原题,当时他们看到了之后还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现在一看,连数字都没有变过。

    但是对于未曾接触到《九章算术》的家伙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好解答。

    诸葛亮,这家伙是真的聪明。

    徐庶忍不住在心底里称赞诸葛亮的聪明,感觉从一开始他就知道什么似的。

    诸葛亮自己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稍微笑了一下,因为他知道,事先搜集一个人的情报,针对那个人做针对性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郭鹏这样的大人物,他做了什么,往往都是可以很轻松的打听到的,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事情。

    比如郭鹏喜欢数学,比如郭鹏擅长统兵征战,比如郭鹏还会治理地方,也擅长儒家经典和法律条文,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统治者,能力极强。

    既然是郭鹏主导的论才大典,肯定不会止步于儒家经典,学业堂里学的那些东西,大家擅长的经义问题,或许并不是主流。

    诸葛亮猜对了,郭鹏喜欢的是经世致用的人才,而不是老学究,老学究他这里有很多,一整个完整的老学究团队。

    郭鹏需要的是具备常识,对各种知识一视同仁的实用型人才,能治国的,能理政的,能搞经济的,能带兵打仗的,种种种种。

    当然了,这些问题都很初级,郭鹏显然不认为自己可以直接从这些士子之中选到可以立刻做高官大将的人才

    那样的人才都是从其他地方撬来的或者是俘虏来的,轮不到这群连官都没有做过的士子。

    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少说些假大空的话,他们的地位根本轮不到他们说那些假大空的话。

    所以这场策试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回答问题的侧重点,郭鹏要看,这帮人究竟是具体的实际问题回答的多,还是假大空的策略政略回答的多,前者可以纳入魏公府,后者,一边玩去。

    自己是什么人自己不清楚吗?

    国家大事轮得到你们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吏都没有做过,都没有尝试过治理人民,我问你一个州的发展策略,你居然还真的敢说?

    一个小兵都没有带过,军营都没进过,我问你该怎么对付强大的外敌,你还真的敢说?

    就是基础,从基础当中看出一个人的态度,有了态度,就可以进行磨练,终究会成长为优秀的官吏或者军官。

    连态度都没有,那只能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东汉政府之所以低效,就是因为喜欢假大空的家伙太多了。

    诸葛亮从这方面的问题的出现抓住了一点点的小小的苗头,有了一些大胆的猜测,于是毫不犹豫的逮着基础问题猛写。